互联网时代的“倒逼理论”
倒逼理论
《21世纪》:你在前面提出了一个“倒逼理论”,可以具体说说吗?
张瑞敏: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,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础,是必要条件,没有技术创新,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办法实现。我们并不以技术创新为中心,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,由用户需求倒逼。
《21世纪》:在全球资源整合上如何进行“倒逼”?
张瑞敏:在互联网时代,全球所有资源,只要你想用,你都能用得到。我个人定义是,原来是国际化,现在是全球化。国际化是以企业自身的资源,在国际上闯荡出一条路,类如跨国公司;全球化是以全球的资源实现公司在全球的目标。
海尔也是,研发,营销我都可以把全球的资源拿过来。目的一个,为了全球化的品牌。我先从国外把品牌塑造起来,我的目标就是国际化品牌。我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了,国内的消费者也认可了。
全球化资源来了之后,按我们的逻辑将其整合起来。在海尔有很多外国人在那里工作,可能是某个特别有名的公司的特别高端研发人员,到了这里,不仅研发一个产品,还得研发一个市场。对他们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洗礼。过去他们研发一个产品就行了,现在得根据市场来研发,同时为这个产品的生死、换代负责。
其实国外的营销管理学上早就有观点,产品的研发不应该在实验室完成,而应该在市场上完成。如何实现很难,等于全流程打通,实现端到端的资源整合。
《21世纪》:中国制造业,早期是中国制造,中国销售;然后是中国制造,全球销售;现在全球制造,全球销售,这个组织架构越来越复杂,如何解决?
张瑞敏:统一的大平台上,变成一个个个性化的区域,这是美国,这是欧洲,这是东南亚,划到各个区域里面去。每个区域里的需求又不同,比如在美国,利用美国在当地的制造,研发,营销资源,所有资源整合到一起,然后再在整个集团上,实现美国市场的需求。
我们现在在国外网络营销上下的功夫比较大。商场里的品牌都是祖母级的,不能与他们硬拼。电子商务却能吸引国外年轻人的注意。
全球制造,全球销售,特别是到发达国家去时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,就是害怕不敢进。通过进入发达国家,打消这个顾虑。比如德国市场,都认为很难进去,(我们决策要进之后)一下子就把我们的人逼迫起来了。
美国人说,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敌人,才有了伟大的美国。首先要找一个强劲的对手,自己的人一下子刺激起来,就像柳宗元的《敌诫》说的,“敌存灭祸,敌去召过”。找一个最强劲的对手,能把自己的素质提高起来,一下子起点就很高。这个基础上,再到其他地区去,一定争第一,可以争第一。
全球化愿景
《21世纪》:随着三网融合趋势的发展,未来家电会有计算、存储、通讯的能力,这对中国的家电厂商来说,也是一个挑战和机遇,如何面对?这个行业可能会被重塑,海尔的话语权会加强么?
张瑞敏:我如果手里有用户资源,这些资源我都可以整进来。比如说物联网,之前大家都以为是一个新的巨大的机会,但始终很难启动,是朵不下雨的云。思科这些公司,他有技术,技术能力很强,他(在发展这一块时候)愿意找海尔,为什么?你找到用户,就找到市场,就能落地。再有技术,不接地气,也没有市场。
三网融合,我说一定做好整合,一定是三屏融合,电视是大屏,电脑是中屏,手机是小屏,IPAD可以是手机、电脑与电视。企业不能自恋,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中将创新分为两种,延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业。延续性是在原来的基础上,把产品做得尽善尽美,破坏性的创新是颠覆原来的逻辑,重寻新路径。对企业来讲,更多的要做破坏性创新。
我还是要说,创新是基于用户的需求进行倒逼。我们现在一部分是延续性创新,比如产品研发部门,把产品做得尽善尽美;一部分是破坏是创新,比如集团研发部门,颠覆现有的模式。一种是现在,一种是未来。
比如苹果的产品,体现的是时代性,到现在为止,诺基亚的量比苹果大很多,影响比苹果小很多,原因是诺基亚比时代慢了半步。诺基亚提供给用户的,是一个通讯工具,而苹果提供了一个进入信息时代的终端。现在是网络时代,谁能把用户带进网络时代,谁就会赢。载体是什么反而不重要。
《21世纪》:海尔已经做到年销售额1000亿,未来的目标是营收更高的公司,还是创新引领全球的公司呢?,
张瑞敏:我们目前有两家上市公司,青岛海尔(27.81,0.41,1.50%)(600690.SH)负责制造、产品研发。海尔电器(01169.HK)主要是渠道,也就是占了微笑曲线的研发和营销两端。我有的时候想,未来应该更像一个T字,研发与市场连成一条直线,不再拐弯,但制造这一竖应该外包,整合外部资源。特别是黑电制造,怎么做,也比不过富士康。
未来十年我们发展的方向与战略是做全球化的品牌,整合全球化资源。我们的优势就是获取用户资源的能力,我可以用用户资源换取这些资源。
标签:
热门资讯排行
- 资讯专区
- 图片专区
- 品牌专区